Search

这就是山东丨解码“隐形冠军之城”潍坊:企业背后都有“技术控”

2023-02-21

1304次浏览

admin

来源:齐鲁晚报官方APP

记者王琳蔚晓贤

日前,潍坊市公布2022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一项数据令人振奋:前三季度,潍坊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1家,总数达到123家,新增数、总数均居全省第一位;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4家,居全省第一位。

一座以风筝和蔬菜闻名遐迩的城市,何以成为“冠军”企业云集的“重镇”?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走进部分企业采访发现,这些冠军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技术控”的企业家,他们本身就是精通业务的专家,通过聚集大量人才,不断地创新钻研,突破一项项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逐渐成为行业翘楚,也将企业带进新的赛道。


身兼技术带头人的董事长

11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坊市潍城区的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走进一眼望不到边的巨型车间里,眼前巨大的设备犹如码头的龙门吊一般令人震撼。几名工人们正围着一套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安装调试,这套智能设备是智迈德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装配式建筑钢梁智能组焊矫一体机。只需把钢梁放入智能装备,片刻之间,组立、焊接、矫正一次完成,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车间使用面积。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简单说来,将建筑物的构件提前在车间内设计制造好,运到工地上组装起来就行了,让盖房子像搭积木一样简单。众多不同造型、结构的建筑物装配构件需要大型装备制造出来,智迈德不直接生产装配构件,而是设计研发生产能制造装配构件的大型装备,这样的装备也被称之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工业母机”。

作为研发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的隐形冠军企业,智迈德拥有多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我们研发的装配式建筑钢梁全自动一次成型生产线,能够一次完成腹板和翼板的组立、焊接、翻转、矫正四道工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3项,实现了装配式建筑智能工业母机控制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了钢结构件加工自动化控制、智能焊接、应力变形、工序集成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整条生产线通过自主研发智能软件控制系统连接,操控非常简便,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钢构件加工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的产品。”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椿自豪地介绍到。


记者发现,智迈德成立于2013年,不到10年的时间,一家不起眼的工厂就蜕变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行业的隐形冠军,这背后有什么秘诀呢?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发团队,成为隐藏在智迈德背后的“最强大脑”,这些跨地域的实验室联合创新,让智迈德在短短几年间,斩获了行业一项项尖端技术。

而科研团队的领头人正是智迈德的董事长张兆瑞。

身为一名机械电气高级工程师,张兆瑞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积极进修,自学嵌入式电路、电气自动化、PCB设计、QT、tekla等软件设计。作为名副其实的“技术控”,他的多项发明及研发的新设备,克服了一系列世界性重大技术难题并成为本行业国内外的首台套。

张兆瑞带领公司坚持走科研立企、科研兴企的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潍坊、上海分别建立了研发中心,他还积极对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轻量化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搭建起了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4个省级、6个市级研发平台。研发生产的装配式建筑钢梁全自动一次成型生产线、大厚板钢梁自动化矫正机等十余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

2017年,潍坊市成为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之一。产业发展,装备先行。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工业母机,对打破行业瓶颈、提高行业生产效率、提速装配式建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实现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发展,首先要实现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工业母机的大突破。


智迈德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智能工业母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7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各类标准20余项。已研制成功涵盖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和装配式墙体生产智能工业母机30余种,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行业领军企业。智迈德的技术与产品应用非常广泛,除了应用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还广泛应用于桥梁、高铁、海洋钻井平台等20多个领域,有效解决了钢梁的焊接反应力变形,生产安全和加工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效率提高了30%以上,节能近50%,并且具备远程监控功能,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兆瑞表示,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工业母机”,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质量。智迈德将继续以装配式建筑高端智能装备核心技术突破为抓手,为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句话不离技术”的企业家们

 

在潍坊市工信局副局长孙晓东看来,潍坊“冠军”企业多,与本地制造业的深厚底蕴有关。早在20世纪初,随着修筑胶济铁路和开辟本地商埠,潍坊地区民族工业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有名的“动力城、电子城、纺织城”。

 

在工信部及山东省工信部门相继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相关培育方案中,不同级别“冠军”企业,都有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硬指标”。

 

“‘冠军’企业多,实质是‘冠军’产品多,这得依托于本地工业门类齐全。”孙晓东说。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潍坊拥有37个,包含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所有的31个制造业行业。其中,共有工业产品108类,5000多个品种,仅动力装备产业拥有规上企业近800家,产品涵盖汽车、农业装备、工程装备三大领域。

 

“产品品类单一的城市,很难像潍坊孕育出这么多‘冠军’企业。”孙晓东说。

 

在连续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潍坊“冠军”企业的企业家们总是“三句话不离技术”。刚刚入选第六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在两间茅草房中成立,从最简单的除铁器做起,30年来坚持在磁力应用上做文章,打破国外企业对低温超导磁力应用设备的垄断。公司董事长王兆连称,自己从没想过别的生意。

 

目前,潍坊市山东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平均经营年限为20.89年,是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的8倍,从事专业时间平均为19年。

 

据统计,潍坊市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4.96%,是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5倍。细心的人会发现,潍坊鲜有家喻户晓的大牌消费品,本地工业产品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不过,拥有核心技术,成为产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潍坊很多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这也造就了潍坊制造的低调气质。

 

“我们的企业平时不显山露水,一到关键时刻,重要性和韧性就凸显出来了。前两年,潍坊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还在省内三五名徘徊。”潍坊市工信局副局长孙晓东回忆说,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不少外地企业赶到潍坊市工信局,呼吁产业链上游的潍坊工厂尽快复工。

 

数据显示,2021年潍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27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过万亿元”,均居山东省第二位,仅次于副省级城市青岛。

 

据介绍,目前,潍坊市工信部门每年会选择30家左右企业纳入培育的目标群体,实施跟踪指导,提高申报精准度,基本形成了从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到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的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潍坊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1家,总数达到123家,新增数、总数均居全省第一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8家,省级“瞪羚”企业46家。

 

在一大批“技术控”企业家们的带领下,潍坊制造的脊梁正愈发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