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丨40%以上装配式!《湘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省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共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绿色金融支撑等“碳达峰十大行动”。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6%,年均下降3.43%;非水可再生电力消纳权重、天然气储气能力等满足省定目标考核要求。2.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统筹做好风电、光伏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岳塘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积极推进“十四五”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到2023年底前完成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到2024年底前完成风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70万千瓦以上。有序发展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鼓励发展“养殖-沼气-农业”三位一体或在此基础上结合太阳能利用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现生物质能的多元化利用。到2025年,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超过37万吨标煤。3.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合理控制石油消费占比,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压减柴油消费量,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重点推进交通领域燃油清洁替代和能效提升,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料汽车。重点谋划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实现全市管道天然气一体化。确保燃气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稳步推进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和天然气“进镇入乡”工作。4.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度超前推动变电站及配套电力管廊建设,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耗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全力配合国网湖南电力公司建设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网企业负责建设本级电网覆盖范围内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运行监测体系,按照“应接必接”原则,新改扩建、在建及已投入运营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等系统的运行数据均应接入电网企业分布式能源监控系统,纳入调度统一监控。1.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重点园区、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进行能耗统计、节能诊断、分析决策,对能源异常情况进行监测预警。2.实施节能减煤降碳重点工程。开展煤炭消费普查,建立全市煤炭消费数据库,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等重点用煤、用能单位开展节能降碳挖潜改造、“一企一策”降碳诊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十五五”期间,湘潭市钢铁企业转炉工序、高炉工序以及水泥熟料的能效达到或接近国家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按照国省要求,落实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新建项目主要用能设备原则上要达到能效二级以上水平,鼓励优先选用达到国家一级能效或列入国省“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技术、产品和设备。4.加强新基建节能降碳。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等高耗能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5.加大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力度。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和监督制度。研究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生态环境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明确统计范围、核算方法。1.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依托“两新三电”产业优势,推进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产业链、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先进电传动及新型能源装备产业链、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建工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逐步向精细化和高端化转型。促进工业领域能源消费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实施绿色园区创建工程,提升产业集中化循环化发展水平,组织企业积极创建国省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推广绿色设计产品案例。2.推动钢铁行业达峰。鼓励钢铁企业优化工艺,增加电炉炼钢占比。提高高炉富氧率,减少高炉碳排放。加快推广熔融钢渣余热回收、中低温余热利用等技术,提升工序能效。鼓励钢铁企业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大力推广钢铁绿色设计产品,为下游用户提供绿色用钢解决方案。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开展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短流程炼钢,推进炼铁工序、炼钢工序能耗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3.推动建材行业达峰。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重点对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行业实行节能监察,组织完成好节能诊断任务,强化诊断结果运用,切实帮助企业节能减碳增效。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4.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1.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规划设计引领,将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贯穿于建筑建造、运营全过程。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开发。增强城乡气候韧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执行湖南省两型采购政策,压实采购人落实政策的主体责任,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产品在政府采购工程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出让的必要条件,确保项目建设各阶段全面落实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建造应用,将装配式建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广装配式建筑标准设计和图集,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到2025年,城镇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全力推进绿色能源利用,积极推广浅层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将大唐发电废弃余热“变废为宝”,应用到湘潭高新片区天元美居乐居民小区、家家美建材家居广场。在热水需求量较大的高校、医院、酒店等公共建筑集中推广太阳能热水。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深入实施建筑垃圾减量化。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全面落实国省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持续提升绿色建筑质量。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加强建筑运营阶段的能耗管理,鼓励开展星级建筑认证。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能耗管理智能化水平,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将超过能耗限额的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优先纳入改造计划。加快老旧社区低碳建筑改造,推进绿色社区建设,推广绿色物业管理。到2025年,力争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及施工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100%。3.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因地制宜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采暖、供冷、生活热水用能清洁化,扩大太阳能、水源热泵、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湘潭高新区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探索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推动岳塘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建设。4.推进农村用能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发展户用光伏一体化建筑,面向村镇集中连片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在人口居住分散、不宜铺设燃气管网的农村地区,推广户用生物质成型燃料,解决户用炊事及采暖用能。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扩大电动乘用车销售量占乘用车新车销售量的比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电动船舶等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实施港口岸电改造工程,加快1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岸电设施配套建设。到2025年,力争公交车新能源车辆占比100%,出租车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80%。2.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积极支持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配合推进湘江高等级航道和涟水复航建设,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体的绿色出行系统,继续推进建设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系统。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和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推动公交车电动化和新型公交车场站建设(智慧公交场站)。3.加快绿色低碳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以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协调推进交通信息化与科技创新,构建视频分析服务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指挥服务管理系统、综合交通决策支持系统和交通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1.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数据统计台账,引导园区内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利用余热余压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建设园区污水、雨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按照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督促指导园区对标国家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加快实施产业循环链接、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节能降碳改造、污染集中治理等重大项目,认真总结形成典型经验模式。2.加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大力建设雨湖高新区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湘乡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湘潭天易经开区杨河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发展。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分类管理,将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纳入施工图审查,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推广。积极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再生利用,推广粉煤灰、钢渣、矿渣、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和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聚焦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尾矿、建筑垃圾、农林废弃物等重点品种,推广固废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实施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项目,大力推广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到 2025 年,全市基本建成交投便利、转运畅通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规范化布局废旧物资回收点488个(含回收网点和中转站);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市区全覆盖,标准化分拣中心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以上,“互联网+”模式广泛运用,城乡居民二手商品交易渠道和形式更加丰富,二手商品交易更加规范便利,鼓励建设集中规范的“跳蚤市场”。4.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大分流、小分类”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体系,实施源头减量计划。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理设施和分类收转运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双马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封场整治和改造,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管理,实现达标排放。稳步提升厨余垃圾处理能力,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厨余垃圾收运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比例达到20%。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省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技术改造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发共享。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依托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双碳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引导湘潭大学等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核查、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加快先进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强新能源和汽车制造技术、新材料及精品钢材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围绕超高效光伏电池、大容量电化学储能、大容量风能和先进输配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加大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试点示范,加快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的低碳技术研发成果的推广。1.巩固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碳汇。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划定森林最低保有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推深做实林长制,实施林业碳汇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按照“近自然、多功能、全周期”森林经营理念,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碳汇能力。加强长株潭绿心保护,加快土地腾出、复绿,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昭山绿心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监测站和绿心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2.稳步提升耕地湿地碳汇。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模式。选择超级稻、调整耕作栽培模式和增汇型农业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推广使用有机肥。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种养结合,促进农用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对历史遗留矿坑开展自然修复和植被恢复。加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修复,以水府庙库区湿地和沿湘江、涓水、涟水河流湿地保护为重点,划定湿地保护范围,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开展森林、湿地等碳汇计量监测研究,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涵盖自然保护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进造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毛竹林经营碳汇等纳入国家碳市场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开展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1.加强全民低碳宣传教育。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编制绿色低碳教材,开发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社会宣传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的科普与宣传,持续开展“六五”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深入人心。2.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能。出台节能、节水和绿色出行指导意见。探索建立碳普惠制度,引导公众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开展绿色社区、节能型单位和绿色个人创建和评选工作,让绿色低碳生活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推行节能绿色办公,推广无纸化办公及推动精简高效的会议组织模式。倡导绿色消费,全社会继续推行“光盘行动”,抵制“舌尖上的浪费”。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办公,广泛使用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认证产品。引导国有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况,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工业企业碳账户,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计入企业环保信用。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根据《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湘政发〔2022〕19号)要求,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党校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宣讲政策要点,强化法治意识,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1.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新型低成本政策工具,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发挥现有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机制的优势,建立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并积极参与气候投资基金,对城市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项目进行投资。争取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2.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推动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资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合作,推广气候投融资“湘潭经验”。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3.建立绿色交易市场化机制。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等交易市场建设,加强不同市场机制间的衔接。推进碳排放权建设,健全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做好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与能耗双控制度的衔接。有序开发林业碳汇资源,积极对接国家碳汇市场。